二、上海市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主要基地和重点行业分析

二、上海市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主要基地和重点行业分析

  1. 2011上海工业发展报告 
  2. 2010上海工业发展报告
  3. 2009上海工业发展报告
  4. 2008上海工业发展报告
  5. 2007上海工业发展报告

二、上海市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主要基地和重点行业分析

    (一)一带二区
    2006年,上海市微电子产业“一带两区”的格局得到进一步完善。以张江高科技园区为重点、金桥出口加工区和外高桥保税区为延伸,浦东电子产业带的核心区地位得到巩固,成为我国规模最大、体系最完整、技术最先进、最具发展潜力的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区域。集成电路业扭转了连续三年的亏损,于2006年首度实现全行业盈利,营业额达到385亿,利润额超过10亿。芯片制造总产值仍居全国第一,达到156亿;设计总产值为20亿,占全国总产值的10%,份额逐年降低。。
    1、浦东新区微电子产业带。产值突破200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214.65亿元,增长26.5%,增幅较2005年回升12.8个百分点。2006年新区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4759.95亿元,其中微电子产业占4.5%,同比提高0.4个百分点。在新区69户年产值10亿元以上的工业企业中,微电子企业占6席,比重比上年提高3.4个百分点。全年集成电路制造业占新区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比重自2000年以来平均每年提高近2个百分点,2006年达16%,产业地位日渐突出。2006年新区芯片制造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39.36亿元,增长22.9%,对新区微电子产业增长贡献率达57.9%;芯片封装测试业实现工业总产值62.87亿元,增长37.5%,贡献率37.9%。微电子产业产品出口交货值174.95亿元,占销售产值的86.9%,比新区工业平均水平高58.5个百分点,占新区工业出口交货值比重的13.1%。2006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超过200亿元,同比增长19.8%,实现利润22.29亿元,转变了2005年亏损1.37亿元的局面。微电子企业亏损面25.9%,同比下降9.8个百分点。全年应缴税金2.13亿元,增长69%。人均利税比新区工业平均水平高6.8%。经济效益明显改善。
    2、张江高科园区。包括晶圆制造、光掩膜、封装测试等集成电路相关企业近200家,占浦东产业带企业数量的90%以上。2006年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保持强劲势头,全年共完成销售收入200亿元,同比增长1.1倍,占当年全市集成电路产业总量的60%。园区已投产5条8英寸集电生产线,占全国50%以上。金桥开发区和外高桥开发区工业产值、出口交货值等各项指标都增加10%以上。漕河泾开发区全年实现销售收入1228亿元,同比增长32%,新引进中外企业331家,包括一批著名跨国公司的管理总部、销售、研发、设计和检测中心,新增外商投资总额6.6亿美元,同比增长6倍。开发区内经认定的163家高新技术企业中2/3以上是信息制造业企业。松江出口加工区实现工业产值1424亿元,比上年增长14%,完成出口交货值1377亿元,同比增长19%,出口产值占总产值的97%。
    3、闵行高新技术产业集群。闵行区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向园区集中,建设功能齐全、错位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使航天、光电子、微电子、等高新技术产业形成聚集创新效应。依托漕河泾出口加工区,重点建设以英顺达等企业为龙头的微电子产业基地,预计2010年出口额超100亿美元。依托莘庄工业区,重点建设上海市平板显示产业基地,预计总投资将接近500亿元人民币。目前已建成第一条5代TFT生产线,规格产品销量占国际市场40%的份额。“十一五”期间将建设上中下游配套的TFT-LCD液晶显示器产业集群,争取形成1000亿元左右的产业链规模。依托紫竹科学园区,重点建设集成电路设计和制造产业。园区共吸引外资20亿美元,各类意向投资总额超过35亿美元。
    (二)光电子产业
    上海有较完整的光电子产业链,包括光通信、光电元器件(包括无源光电元器件、有源光电元器件)、光显示、光存储、光材料、激光器及应用仪器、光学系统及元件。上海浦东、漕河泾、嘉定、松江等地区的光电子企业较集中,已初步形成上海光电子产业链,光通信和光显示产业,在国内有相对优势。
    2006年上海在光电子产业的研发取得重大突破,其中在新型平板显示器件技术、激光技术和光电技术方面表现尤为突出。
    在新型平板显示器件技术上,上海广电(集团)有限公司自主研发成功中国大陆第一块47英寸HDTV(高清电视)液晶屏,各项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为全球能生产47英寸及以上高清电视屏的6家企业之一。上广电NEC是目前我国内地第五代TFT-LCD液晶屏生产能力最大的企业,可以生产15英寸(38厘米)、17英寸(43厘米)、19英寸(48厘米)、26英寸(66厘米)等各种规格的液晶显示屏。
    在激光技术上,同济大学研制出“Φ300HTM激光扩束器”,其同光口径Φ300毫米、倍率30、仪器总长950毫米,属于短筒长、大口径和高倍率的哈特曼扩束器。上海市激光技术研究所承担的“新颖动态像素真彩全息光刻技术及产业应用”项目,成功研制了采用先进固体激光器,具有光束快速定位控制、干涉条纹间距和方位角可控等特点的动态快速干涉系统。
    在光电技术上,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承担的“HgCdTe的材料芯片方法研究”项目,在国内外率先实现了采用材料芯片技术对红外光电子器件工艺条将的统计性研究。该项目还为焦平面工艺提供了最优离子注入剂量的数据库,成功实现了组合材料芯片技术在HgCdTe材料于器件特性工艺优化中的应用,为加速红外焦平面芯片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技术途径。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成功研制出双波段红外辐射源系统和氮化镓紫外探测器,在大气探测、火灾监测、紫外线辐射计量等领域内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上海光电子产业发展基地分布在上海市浦东新区、漕河泾开发区、嘉定高科技园区等高新技术区域内。区域内有多家光电子企业、研发中心、孵化基地,重点发展光通信和光显示、光存储、光学整机和系统、关键的光电子元器件,推动光电子技术和产业超常发展,用5-10年的时间建成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具有相当规模和核心竞争力的光电子产业基地。
    上海光电子产业园位于嘉定市级工业区,由科研开发区、光电子产业区两部分组成。开发区内包括创业园、光电研发中心、光电检测技术平台、光电产品展示中心和学术交流活动中心等,主要吸纳光电信息产业类项目。
    张江是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产业化基地之一。张江在光电子材料及器件领域处于半导体照明产业的上中游,发展非常迅速,拥有如上海北大兰和上海蓝宝光电材料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在光显示和照明产业领域内,张江形成了初具规模的“上游”材料、“中游”芯片与器件、“下游”应用的产业链雏形。张江将结合在集成电路产业和生物医药领域的优势,依托已初具雏形的产业链优势,大力推进光电子产业,重点发展LED(半导体光源)、LCD(半导体光源)、OLED(有机半导体发光器件)、光纤传感器及其检测系统和光纤陀螺、光集器件、同步辐射光源和生物光电子等,通过合资合作和自主创新,在光显示、光器件、光源应用领域进行重点突破。  
    (三)信息和通信设备业
    上海信息产业成绩卓著,总规模达5904亿元,连续5年保持第一支柱产业的地位。其中,软件产业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实现经营收入同比增长35.5%,利润总额同比增长38%。上海已有26家企业获准成为2006年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其中出口型重点软件企业数位列全国之首。
    2006年上海信息产品出口额达370亿美元,信息产业增加值1337.89亿元,继续保持全市领先地位。其中,软件产业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实现经营收入616.7亿元,同比增长35.5%;利润总额84.32亿元,同比增长38%。截至2006年底,全市互联网用户达957万户,有线电视用户448.12万户,固定电话用户1112.3万户;个人信用信息入库量770万条,企业信用信息入库量60万条;银行卡累计发卡5610.89万张,社保卡累计发放1004.32万张,交通卡累计销售2568.06万张。
    2006年上海市在信息技术方面取得丰硕成果:三网融合取得进展,在网络通信、集成电路、信息获取、嵌入式软硬件等领域取得瞩目成效。
    1、网络通信领域。国家科技部和上海市合作的国家“863”计划信息领域重大专项“高性能宽带信息网-3Tnet”顺利通过验收。该专项由上海宽带技术及应用工程研究中心等单位具体落实,建成了上海IPTV应用试验和示范基地,开发了互动电视运营支撑平台、e-Learning软件系统、社区医疗多媒体咨询与会诊及远程监护系统、e-Show软件系统平台、多画面电视监控系统等,有力地支撑了数字上海的建设。上海无线通信研究中心承担的国家“863”计划项目“自适应性全球移动网格的空中接口、网络结构设计和实验验证系统研究”,完成了自适应性全球移动网络(MAGNET)项目中空中接口关键技术、仿真系统和FPGA算法实现等三个方面的研发任务。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完成了“第四代移动通信关键技术研究”,向国内外标准化组织提交标准提案20余份,提出了拥有全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DFT-S-GMC多址解决方案,获得国内外学术界与工业界的基本认可,成为中国宽带无线多媒体标准主要备选方案。上海无线通信研究中心承担的上海“B3G系统集成试验平台及外场试验环境”,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B3G(超3G)试验平台,由国家“863”计划移动通信重大专项“FuTURE”计划支撑,能够提供各种电信业务、高质量多媒体业务和IP宽带数据业务。
    2、集成电路领域。锐迪科微电子(上海)有限公司自主开发了高性能、高集成、低成本的TD-SCDMA/GSM双模射频芯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现已交付展讯、大唐、凯明等系统基带厂商进行联调,标志着我国自主研发的世界上首单芯片TD-SCDMA/GSM双模射频芯片进入实质性产业化阶段,对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TD-SCDMA标准的商用产业化具有重要意义。公司还成功研发出国内首颗采用数字模拟混合信号(CMOS)工艺的FM收音机芯片。复旦大学与上海复旦微纳电子有限公司等单位研制成功数字电视信道调节芯片“中视二号”,完全符合国家标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有望成为第一块国产化达标的数字电视芯片。智多微电子(上海)有限公司推出了超高集成度、数模混合的多媒体系统芯片“阳光系列”。C626是智多微电子“阳光系列”中的第二款多媒体协处理器,在保持低功耗和高性价比的同时,还提供更强大的多媒体性能,还实现了独创的视频卡拉OK(MINI-MTVTM)功能。
    3、信息获取领域。上海市计算技术研究所研制的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实用监控系统包括自主研发的无线传感微网端机、基站及中心基站汇聚节点硬件、一级星型网络协议及软件、二级树型网络协议及软件、服务器端控制台软件。该系统可采集加速度、温湿度、光照度、PH值、静态图片等信息,已在数学农业、环卫、水环境检测、环保、智能交通等领域推广应用。上海大学开发的监控系统实现了对非固体目标的移动监控,具有很高的机动性。同济大学完成的“GML空间数据模型理论与GML、WEBGIS研究及应用”项目,研究了空间数据的各种模型的理论和技术问题,研制并推广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GMS网络地理信息系统(WEBGIS),现已应用于城市建设管理、房地产、土地储备等多个管理部门及企业,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上海交通大学等单位研制出海底管道内爬行器及检测系统。该系统是国内第一套海底油气管道的超声和漏磁在线检测装置,是国际上首套用于油气管道的实时定位检测装置,可定期对海底管道进行在线检测,及早发现管道缺陷,确保管道安全运行,对我国海洋油气开发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4、嵌入式软硬件领域。上海计算机软件技术开发中心承担的“面向应用的嵌入式系统及产品研发”项目,设立了嵌入式测试技术、信号完整性等共性技术实验室以及ARM架构嵌入式系统、宽带数据通信嵌入式软件、数字电视嵌入式软件联合实验室等。自主研发的嵌入式测试工具管理平台和嵌入式协作支持系统具备多种管理功能,同时集成多媒体通信服务支持平台、网络安全支持平台。
    经国家发改委、信息产业部、商务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审批,全国共有152家软件企业被批准为2006年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其中,上海有26家,占全国总量的1/6。其中出口型重点软件企业14家,占全国出口软件企业41家的34.1%,全国排名第一;属软件收入超亿元的企业有10家,行业销售收入前五位的是万达和中标软两家软件公司。截至2006年底,上海经认定的软件企业共计1175家,其中经营收入超亿元企业70家,同比增长62.8%;通过CMM/CMMI3以上评估的企业87家;全年软件出口9.92亿美元,同比增长45.7%;软件从业人员已达14.1万人。

© 2011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版权所有 | 地址: 上海市人民大道200号 邮编:200003 电话:23111111

工作时间: 周一至周五 上午:9:00-11:30 下午13:30 - 18:00 | 邮箱:webmaster@sheitc.gov.cn | 网站地图 | 公务邮箱

Shanghai Municipal Commission Of Economy and Informatization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