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平台

主要职能

互动平台

放大 缩小
喜迎二十大︱市经济信息化系统离退休干部作品展(征文篇)

( 发布日期:2022-10-11)

        为迎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胜利召开,市经济信息化系统广大离退休干部用墨韵言志,用光影抒情,撰写一篇篇文章、按下一次次快门、创作一幅幅字画,记录伟大祖国建设取得的丰硕成果,抒发爱党爱国情怀,展示系统老同志对未来发展的美好向往和坚定信心。


辉煌的五年  伟大的成就

微信图片_20221011090754.jpg

市经济信息化工作党委原党委书记   周国雄

        党的十九大以来的五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开拓创新,奋发有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圆满实现了第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这一伟大成就,必将永载史册。

        过去的五年,是砥砺奋进的五年,是极不平凡的五年。我们亲身感受到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和发展,中华大地处处呈现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新景象。在五年里,取得了划时代意义的丰硕成果,成就举世瞩目,举不胜举:全面完成“十三五”规划的目标,我国综合实力跃上了新的大台阶;首次提出“乡镇振兴战略”,全国9899万农村贫困人员全部脱贫,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全国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0亿大关,稳居世界第二;中国高铁运营里程突破4万公里,稳居世界第一;建成55公里长的港珠澳大桥,为世界最长;“嫦娥”探月、“北斗”组网、“神舟”飞天、“天眼”巡空、“蛟龙”入海,我国科技发展突飞猛进;第三艘航母顺利下水,国防建设取得重大进展;首次在北京举办冬奥会,是第一次在第三世界国家举办,也是最精彩的一届冬奥会;在上海连续举办四届进博会,有力推动了发展全球开放型经济……经过五年的持续奋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

        过去的五年,是波浪壮阔的五年,是奋发向上的五年,是取得历史性全面胜利的五年。五年的成就来之不易,是我们始终高举一面鲜艳的旗帜,这就是伟大的党;是我们始终牢记一个崇高的宗旨,这就是“以人民为中心”;是我们始终围绕一个目标,这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始终拧成一股绳,这就是全国五十六个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过去的五年,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我们就能从胜利走向更大的胜利;只有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就能够办成更多像脱贫攻坚这样的大事难事;只有坚持咬定青山不放松,我们就能高歌猛进,谱写华美新乐章;只有坚持高昂的斗志,我们就能所向披靡,永往直前。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当前,我们正满怀激情地喜迎党的二十大的胜利召开。作为一名退休老同志、老党员,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听党话、跟党走。要离岗不离党、退休不褪色,立足家庭、社区、社会发挥优势作用,为党的事业添砖加瓦,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初心如磐 建设世界一流石化产业基地

640.jpg

上海化学工业区管理委员会原副巡视员  钱忠祺

        上海化工区于1996年开始围海造地,2001年全面启动开发建设,经过20多年的又好又快发展,现已成为全国集聚国际知名跨国化工企业最多、循环经济水平最先进、产业能级最高端、安全环保管理最严格的化工园区之一,荣获“中国石油和化工园区特殊贡献奖”,被评为国家首批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绿色园区、循环经济先进单位、智慧化工园区试点示范单位和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持续多年排名全国化工园区20强/30强之首。

        本人2001年底到上海化工区工作,亲历了园区从荒地到热土,“从大到强、从强到优、从优到精”的迭代升级发展历程。在化工区工作的18年里,我基本是在招商引资、项目建设、项目推进的第一线,全程参与了期间的约200亿美元的园区重大项目建设,见证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当时,上海化工区的远景规划目标是到2010年产出1000个亿,我内心既感到震撼、振奋,同时又感到诚惶诚恐、压力巨大。现在看来,这个远景目标并不是无轨电车,而是体现了市委、市政府极具前瞻性的科学预判。为此,园区领导带头、全员招商。建设世界一流的石化产业基地,必须引进世界一流的石化跨国企业。在化工区开发建设初期,化工区就提出了全员招商、跑步进京的要求。2000年8月,一家德国公司正计划在泰国、新加坡等地投资。在得知该公司亚太区总裁一个人悄悄来到上海暗访化工区的消息,化工区的领导一边与其取得了联系,希望德国公司选址上海、落户化工区,另一边加急办理了护照签证,飞到德国去给他们董事会介绍上海化工区的情况。对德国企业提出的“你们什么时候把园区做成可以开发的土地,我们就什么时候投资。”化工区当即承诺,3个月内完成池塘放水,3个月内完成土地平整。6个月过去了,我们的承诺如期完成,公司也兑现了诺言,成为该公司近138年以来最大的一笔单项投资,并成为其在亚洲最重要的生产基地。这一重大项目的引进,吸引了一大批欧美上下游石化跨国企业和公用工程配套企业来园区投资,为上海化工区建设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的长远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只争朝夕、“跑步进京”。上海化学工业区的重大项目都是跟着国家战略走的,项目落地要依靠国家和上海市委、市政府的支持。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落实规划、做好服务、搭好平台,跑步进京,推进项目审批,主动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当时超过1亿美元的项目要报到国家计委审批。项目报上去后,经常需要补充材料,那个时候基本上一个星期去一次北京,上午头班飞机飞过去,晚上最后一班飞机飞回来,第二天还要到化工区,把最新情况汇总后形成材料,马不停蹄地就上谈判桌和老外谈判。我们服务企业、“私人订制”。一个大项目从审批到落地,林林总总,头绪繁杂。园区里的水厂和电厂能不能配套,蒸汽能不能顺畅地通过来,都是必须协调解决的问题。为此,我们召集公用工程配套企业,汇总工地进度表,统筹抓好建设进度。从那时起,想人所想、急人所急、至善至精的服务理念就已经深入每位工作者的心里。

        如今,上海化工区已经成为国际领先的化工新材料基地。集聚了一批世界一流企业,吸引了苯酚丙酮、聚碳酸酯、聚四氢呋喃、MMA、ABS、胶黏剂等许多国际领先的高端项目,构筑了石油天然气化工为重点,发展合成新材料、精细化工等石油深加工产品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优势,代表上海、代表全国参与国际竞争,成为“上海制造”的一块闪亮品牌。

        化工产业经久不衰、上海化工禀赋不凡。我在上海化工区这么多年,对化工产业和化工园区充满了感情。退休以后,我始终关注园区的每一步发展。当前,上海化工区正认真贯彻落实李强书记对园区提出的“精细、绿色、高技术、高效益、高附加值”的发展要求,大力发展高端化、环境友好型产业,切实提升化工产业核心竞争力,继续做好化工园区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和先行者,开启了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相信不久的将来,上海化工区一定能建设成为与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得益彰的世界一流石化产业基地。


微党课上讲航天 仰望星空坚信念 

640.jpg

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原宣传部部长 承经中

        喜迎党的二十大,星辰大海不断传来中国航天连连获得圆满成功的喜讯。中国空间站的建造,中国航天员入驻中国“太空家园”,“迎来送往”,不断提升,不断突破,不断创新。特别是神舟十三号三人组,按计划多次出舱、多次太空授课,创太空驻留半年的新记录。神舟十四号三人组又成功飞向空间站,去创造新的辉煌。在这充满不确定性的当今时代,中国航天总以满满的确定性给人希望、给人信心,也给了我讲好航天故事和航天精神,上好微党课的满满底气和新鲜素材。

        中国航天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微党课的讲解就是让听众了解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不断创新的中国航天艰难历程和精神文化。历史是最好教课书,中国航天人在上海在闵行的故事,确实是新时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创新发展教育的最好教材。

        航天在上海在闵行有悠久的历史。上海是中国航天最早起步和发展的一部分。在毛主席1958年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后,同年上海成立机电设计院参与搞航天。一帮初出茅庐谁都没有搞过航天的年轻人,在党的领导和专家指导下,白手起家,艰苦创业,仅用两年的时间,在十分简陋的条件下,很快就研制出了我国第一枚T—7M探空火箭。

        党和国家的几代领导人都很重视航天事业在上海的发展。从上世纪六十年代毛泽东到上海看探空火箭起,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都来闵行视察过航天,给了我国航天事业关怀、鼓舞和发展动力。

        闵行是放飞我们民族航天梦想的地方。民族工业创始人胡厥文创立的新民机器厂1959年也由上海市区搬入闵行华银路,1961年8月根据中央部署,开始了国之重器的研制。1961年起研制红旗2号中高空地空导弹,1967 年6月定型装备部队。1967年9月8日,击落美国U2侦察机,扬国威、振民心。

        闵行也是我国放飞卫星的地方,随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拉开了中华民族进军太空的序幕后,航天人在闵行不断放飞一系列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卫星、风云系列气象卫星和广播通信卫星等, 许多卫星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进入80年代后,航天在闵行改革开放,运载火箭逐步实现了系列化、通用化和商业化,还开始为国外用户提供服务。1990年4月7日,八院参与研制的长征三号火箭将“亚洲一号”卫星送上预定轨道,我国的运载火箭正式进入国际发射市场。1992年,长征火箭又成功发射了“澳星”和“瑞星”,进一步增强了我国航天技术参与国际竞争的实力。

        随改革开放的深入,航天八院逐步在闵行形成了“星、箭、弹、船、器”的研制格局。2008年初,新建的闵行上海航天城启用,航天八院的总部、总体,设计、制造、生产、总装等优化结构,集聚闵行,加快了发展。

        中国航天在闵行的发展是新中国建设发展的缩影,更坚定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道路、制度、文化“四个自信”。现在,中国航天百次发射,已经从第一个百次历时41年, 缩短到3年,说明中国航天的发展速度、发展能力、发展水平有了惊人提升。现在,我们的运载火箭可以把航天器送到地球、月球的任何轨道;我们的运载火箭、飞船可以把航天员安全地送入太空、并经过长期驻留,安全返回地球;我们的卫星可以让目光俯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我们的探测器可以让深空不再深不可测。

        从中国航天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不断实现千年飞天梦想中,可以鲜明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英明领导的伟大正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的优越性,感受到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创新发展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结合的无限魅力。


在伟大复兴征程中发挥电力国企 “先行官、顶梁柱”的作用

640.jpg

国网华东分部原综合管理处驻京办主任  周斌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理论观点,是中国共产党立足百年华诞的重大时刻和“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对中国共产党不断推动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科学总结。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和召开中共二十大的明确宣示。

        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庄严的号角激昂嘹亮,催人奋进。国企是“共和国长子”,在基础工业、国防军工、科技创新、粮食安全、公共服务、国计民生等领域发挥着重要战略支撑作用,电力国企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必须发挥“先行官、顶梁柱”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3月15日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中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硬仗,也是对我们党治国理政能力的一场大考。要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控制石化能源总量,着力提高利用效能,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对我国能源电力转型发展、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新能源将迎来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机遇,成为电能增量的主力军,实现从“补充能源”向“主体能源”的重大转变。预计到2030年,风电、光伏装机规模超16亿千瓦,装机占比从2020年的24%增长至47%左右,新能源发电量约3.5万亿千瓦时,占比从2020年的13%提高至30%。传统电力系统面临巨大的挑战,新能源发电的可靠容量不足,传统大电网难以满足未来电力输送需求,电力系统转动惯量不足,长周期和应急调节能力缺乏等。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是贯通清洁能源供给和需求的桥梁,是释放电能绿色价值的有效途径,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国家战略的基础支撑。

        国家电网公司积极落实中央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部署,以科技创新彰显“大国重器”的责任担当,勇闯技术“无人区”,突破创新“卡脖子”,推进跨部门、跨行业联合攻关。源网荷储双向互动、虚拟同步发电机、长周期储能、虚拟发电、新能源直流组网、直流微电网、交直流混联配电网等关键技术正不断突破。胸怀“国之大者”,不辱使命、不负重托,勇于创新、勇攀高峰,推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不断实现新突破、取得新成效,为党的二十大召开贡献电力改革的创新方案。


喜看中国经济发展变化

640.jpg

中钢集团上海有限公司离休干部  俞家骅

        我是经济新闻工作者,对于改革开放,从经济工作角度来讲,我印象最深刻的重大变革,是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我国从单一的国有公有经济,变革为以国有为主体,同时拓展集体的、私有的、股份制的、外资的、中外合资的等多元化经济,实行公有与非公有经济共同发展。

        计划经济时期,实行计划生产、计划供应,产品统购统销。尤其是黄金,市场上是买不到的,金店银楼绝迹。市场经济发展起来后,黄金也逐步市场化。在上海,不仅老字号的老凤祥银楼、龙凤天宝金店等恢复营业,而且雨后春笋般地开出了老庙黄金、亚一金店等数以百计的金银珠宝店。那是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采写了一篇“金店更比米店多”的新闻,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品质的提升。

        上海老城隍庙地区,历史上曾是上海滩金银珠宝发祥地。改革开放后,又成了上海最大的金市。郊区农民富起来后,先是纷纷造房子,然后就是买金子。城隍庙地区的老庙黄金银楼,1994年销售的黄金首饰,将近一半是农民买走的,超过1吨。我当时采访后写了一篇消息---“上海最大金市的最大买主是农民”,这则消息被列为当年“中国产业经济十大新闻”之一,还得了个好新闻一等奖。这则消息反映的是,改革开放使农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升。

        后来,香港的周大福、周生生、谢瑞麟等诸多金行纷纷来沪抢占市场;后来,黄金交易所在上海开张;后来,世界黄金协会、国际铂金协会也到上海来设立办事机构;再后来,钻石交易所也在上海浦东开张了。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后,黄金等重要物资的统购统销就成为历史,成了在市场上放开买卖的商品。

        市场经济带来了民营企业的蓬勃发展,成了国家经济腾飞的一支重要力量。浙江人很会做生意,温州是最早发展私人企业的地区之一。我当时任《中国冶金报》华东记者站站长,在华东六省一市到处奔波。1981年冬,我和另外两名记者一起,到温州采访私营企业这一新生事物,先后走访了柳市私营轧钢厂,路桥私营废钢市场等,向报社发回了一组“温州模式”的报道。

        1991年离休后,我仍战斗在新闻战线,先任全国冶金记者协会秘书长,后被《中国黄金报》聘为特约主任记者。进入21世纪,我已70周岁。当时,深圳特区金银产业异常昌盛,有1000多家私营金银珠宝工厂,在广州、佛山、番禺、东莞等珠三角城市,这一产业也很发达。报社就派我前去采访,一直到2007年。8年间,我每年上下半年各去一次珠三角,一去就是三四十天。其中2001年盛夏,我在38天中发稿72篇,白天采访,夜晚写稿,反映的是改革开放后,企业经济体制变革,促使黄金加工业飞速发展。

        改革开放初期,中央出台过“三来一补”政策,即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与补偿贸易。番禺的金厂,大多是黄金原料、首饰样品从境外来的,加工制造好金饰品后再返回给外商,我曾报道过番禺企业的“三来一补”。东莞有1000多家私营手表厂,或专产表面,或专产表壳,或专产表针,也有专门搞组装的。其产品大多为“世界手表王国”的瑞士名表劳力士、欧米茄等,来料、来样、来件加工与装配后再返回瑞士。我在东莞采写的这类稿子,刊登在黄金报的钟表版面上。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沿海企业搞外贸业务具有优势,那么非沿海企业怎么办?我到江西南昌采访,发现江西省山多不靠海,却也搞“三来一补”。其做法是,与沿海企业联营,借联营企业的“船”,做到原料、样品、配件漂洋而来,产品、成品、整件跨海而去,我当即发稿。这些报道,都是宣传党的改革开放经济政策,表明“三来一补”等政策是可行有效的,促进了企业的生产发展效益提升。

        作为传播党的经济方针政策的经济新闻记者,对每年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特别关注。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全面推进供给侧的改革。那时,我已彻底离休,住在养老院了,但我仍想写写这方面的报道。我想到了杭州航民百泰首饰公司,他们专门生产足金首饰,年产量在全国同类企业中名列第三。我就到杭州去了。采访后,我写了篇稿件,报道面对金饰品行业产能过剩,航民百泰优化产品结构,使其产品在市场上更有吸引力,供给更有竞争力,产能也就有了生命力。我还报道了该厂“人换脑筋,工艺换新,产品换代,机器换人”,从而在新常态下,有了新的作为。报道了他们从追求速度与产量,转为追求效益与质量,由量到质的转型。这些报道都在传播中央的经济政策,表述这些政策是怎样在基层企业落实的。

        改革开放奏响了新时代的最强音,40多年来,生活在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有意无意地参与到改革开放的洪流之中,我也加入其中了,也出了点力,但只是沧海一粟,极其微小。

        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伟大的祖国将在党中央的英明领导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迈开更大的步伐,高歌猛进走向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 2011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版权所有 | 地址: 上海市人民大道200号 邮编:200003 电话:23111111

工作时间: 周一至周五 上午:9:00-11:30 下午13:30 - 18:00 | 邮箱:webmaster@sheitc.gov.cn | 网站地图 | 公务邮箱

Shanghai Municipal Commission Of Economy and Informatization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