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INFOERMATIN CENTER

本栏目导航
首页 > 改革开放再出发 上海制造新征程

40年前,小平同志何以断言“历史将证明,建设宝钢是正确的”

【字号    】 收藏

【来源:市经信委 发布日期:2018-10-12】

编者按
        在迎来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为铭记上海产业在艰难中起步,在探索中发展,在新的起点上扬帆再启航,传承上海产业工人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精神,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工作党委与人民网上海频道、上海广播电台、解放日报社,联合推出“改革开放再出发,上海制造新征程”主题报道活动。活动贯穿全年,在人民网上海频道、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党建网、“上海经信委”、“人民网上海”微信公众号、上海广播电台990早新闻、《今晚》栏目等平台陆续推出。


        提到钢铁产品,大家首先想到的可能钢筋钢材,可能是生活家电,也可能是汽车高铁……跟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几乎都有钢铁产品的影子。

        但你可知,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但凡与“电”相关的电器设备,从随手携带的手机中的元器件,到家用电器冰箱、空调里的压缩机,到出行乘坐的地铁、高铁上的大小电机,再到三峡水电站的大型发电机、西电东输的各种大型变压器,他们的“核芯”制造材料是什么?这就是记者此次采访的重点,它们是有着“钢铁产品中的工艺品”之称的硅钢。

        如果说,普通钢铁历经的是“千锤百炼”,那么硅钢可以说在此基础上还增加一道“精雕细琢”的工艺。含硅,易碎,因此它除了“铁骨铮铮”和“刚直不阿”,还有“工艺品”的特性。

        大批大型工程上马,生产取向硅钢迫在眉睫

        硅钢,因含硅元素而得名,含硅为1.0~4.5%的钢铁称作为硅钢。硅钢又分为无取向硅钢和取向硅钢。那么这么专业的名词该如何解释呢?

        宝钢股份硅钢部刘宝军部长用了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生产硅钢就好比是在做大饼,一把芝麻撒下去,如果芝麻随意分布,那就是无取向硅钢;如果做到饼面上每一粒芝麻的头尾朝向都朝着同一个方向规律分布,那就是取向硅钢。


        试问,撒一把芝麻,还要让它们朝同一个方向规律排列,就像阅兵时的仪仗方阵整齐划一,丝毫不能有差错,难度何其大!毫不夸张地说,取向硅钢是钢铁产品中制造难度最大的品种,因此它也被誉为钢铁产品“皇冠上的明珠”。而能否生产取向硅钢,则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钢铁企业制造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

        2008年之前,国内取向硅钢年产能只有27万吨左右,只能满足国内市场的50%左右,其余完全依赖进口,严重制约了我国电力行业的发展。

        当时世界上只有少数国家的钢铁企业有能力制造取向硅钢。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取向硅钢进口国,每年进口量占世界总产量的10%以上,尤其是用于高性能变压器的高磁感取向硅钢,几乎全部依赖进口。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国家能源战略的实施,三峡工程等一大批大型水电工程和电站上马,对取向硅钢的需求也急剧增长。市场需求引发了进口取向硅钢价格暴涨,单次提价高达1000美元/吨。取向硅钢生产能力的严重不足,成为制约国家电力传输系统效率提升和节能政策落实的瓶颈。

        回想当年,刘宝军说,宝钢之所以要发展取向硅钢,承担的是强国的重任。三峡工程建设阶段,激光刻痕高等级取向硅钢国内不能供应,国外企业不仅“坐地起价”,而且“限量供应”,国家电力的发展与安全受制于人,这绝对不行!宝钢人十分清楚,要成为世界一流的钢铁企业,必须跨过制造取向硅钢这道坎。

        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必须走自主创新道路

        取向硅钢的研发过程是异常艰苦卓绝的。当时的宝钢,随着竞争力的不断提升,已为全球同行所瞩目,被国际钢铁“巨头”视为在中国本土的第一竞争对手,而取向硅钢技术是他们仅存的“秘密武器”。

        “就算你想花大价钱购买,人家也不卖。”刘宝军说,事实证明,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即使花大价钱购买的也是国外的落后技术,最多也只能达到二流水平,这不符合宝钢的定位,也无法完成国家的重托。

        “不能一直被国外企业卡脖子!”面对国外钢铁企业的技术封锁,宝钢从1997年就着手开始了取向硅钢制造工艺技术研究。担负如此重大使命,宝钢上下深知选择发展取向硅钢就是自古华山一条路,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公司历任领导对取向硅钢高度重视,倾注心力、高度关注和关心。2004年,宝钢凭借多年积累的技术优势和努力,在前期探索的基础上反复试验,逐步建立和形成了取向硅钢工艺方案和关键技术路线,取得了实验室研发的成功。

        项目启动伊始,是采用风险最小但发展潜力低的高温CGO技术,或是风险次之但制造难度极大的高温HiB技术,还是研发难度和风险并存、但如能实现突破将彻底改变我国取向硅钢技术长期落后局面的低温HiB技术?三条路摆在了硅钢团队面前。

        志在远方的宝钢人决定义无反顾投身于最尖端取向硅钢生产技术的研发,唯有掌握最尖端的技术,才能将命运攥在自己手里。掌握取向硅钢的生产技术和生产能力是宝钢赢得市场竞争的必要条件,也是激烈的市场竞争对宝钢提出的硬性要求。

        黄浦江畔,上海制造正不断碰撞出新的火花

        历经风雨,方能见彩虹。2008 年5月15日,第一卷合格取向硅钢的产出,标志着宝钢历经十年艰辛,通过自主集成创新,掌握了代表钢铁业顶级制造能力的取向硅钢工艺技术。同年7月29日,代表着当今世界钢铁业最高工艺技术水平的低温高磁感取向硅钢、激光刻痕取向硅钢产品在宝钢相继下线,并实现批量生产,标志着宝钢取向硅钢研发、生产技术已跻身世界一流。自此,掀开了宝钢硅钢从赶超到引领的跨越式发展。回首过往,从彼时高等级取向硅钢全部依赖进口,到今天宝钢取向硅钢广泛应用于代表着输配电行业最高技术水平的双百万工程和特高压直流工程,宝钢取向硅钢的自主创新之路越走越宽。

        “一支能够制造钢铁皇冠‘明珠’的队伍,是宝钢硅钢迈向一流的基石。而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的发挥和体现,正是打造这支‘不一样’员工队伍的保障。”宝钢股份硅钢部党委书记蔡志庆这样说。为了淬炼高素质的员工队伍,硅钢部党委以党员的先锋模范、率先表率为示范,以员工的行为习惯、技能提升为抓手,从排队上下班、列队交接班做起,点点滴滴、潜移默化中规范;从员工“技能健身”、工匠培育做起,苦练内功、榜样引领中提升。由小及大、由表及里,不断打造这支“不一样”的员工队伍。

        回首硅钢一路走来的风雨路程,蔡志庆说,每遇技术瓶颈来临时,每当急难险重任务接踵而至时,每当身处困境一筹莫展时,必然会有党员身先士卒、敢为人先,必然会有党员不畏艰难、勇挑重担,必然会有党员披荆斩棘、踏浪前行。

        由于特殊原因,上海电气制造百万千瓦火电机组用硅钢进口供料突然中断。国家电力发展与安全受制于人的局面再度上演。如何打破困局,突破长期依赖进口所产生的发展瓶颈?宝钢挺身而出。

        当时,可供货上海电气百万千瓦火电机组的宝钢硅钢产品尚无投入使用的实绩,双方党组织率先行动,将国有企业党组织“把方向、管大局、促落实”的要求落到实际行动,开展党委共建,两家上海制造龙头企业的通力合作,携手走上了打造中国硅钢民族品牌之路。

        在双方党组织共建的基础上, 宝钢硅钢部迅速响应,协同多个部门,组织专业人员进行攻关。从原料采购、物料准备到生产组织、试验检测,先后进行了6次共十多种工艺的优化试验,经过两个多月夜以继日的辛勤付出,最终通过了上海电气技术评审,宝钢硅钢产品完全满足上海电气对产品性能的需求,完全可以替代进口。

        自此,采用宝钢硅钢高等级无取向硅钢C6产品的上海电气百万千瓦火电机组挺起了国产化的脊梁,完全摆脱了对进口产品的依赖,为上海制造再添新功。现如今,宝钢硅钢与上海电气围绕产品、市场、用户使用技术的党组织共建已深入到方方面面。“黄浦江畔,上海制造正不断碰撞出新的火花。”蔡志庆说。

        小平同志说“历史将证明,建设宝钢是正确的”

        宝钢取向硅钢的自主创新之路,正映射了与改革开放同龄的宝钢,历经40年风雨征程,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强的历程。

        1978年12月23日,标志着中国历史大转折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闭幕的第二天,位于上海宝山区月浦以东滩涂上的宝钢工程即正式开工建设。这个设计规模为年产钢、铁各600万吨的上海宝山钢铁总厂,成为当时建国以来最大的工程立项。

        宝钢能够落户上海,与当时上海钢铁业的发展现状及上海市委的积极争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上海钢铁厂曾是我国重要钢材生产基地之一,钢产量占当时全国总产量的1/5,但上海的生铁产量却仅有100万吨,缺口需要从鞍钢等大型钢铁企业调运。当得知冶金部有从日本引进钢铁设备的消息后,上海市委认为这是个难得的机遇,应当积极争取将这一项目放在上海。后国务院派出专门的工作组到上海考察,经过全面权衡,最后决定把第一套引进项目建在上海。

        宝钢投资规模巨大,对国民经济全局影响甚巨。很多当初没有全面考虑的问题,开工后都暴露出来。公路等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建钢铁厂需要新建配套;华东电力、用水本来就紧张,再加上一个宝钢就更困难……破土动工不久的宝钢要不要停建或者缓建,成为众说纷纭的热门话题。

        1979年7月21日,邓小平到上海视察时明确表示:“宝钢国内外议论多,我们不后悔,问题是要搞好。第一要干,第二要保证干好。”1979年9月,他在中央一次会议上指出:“历史将证明,建设宝钢是正确的。”这给了千万名宝钢建设者以极大的信心和勇气,使得宝钢的建设在危难中获得调整、恢复和发展。

        “建设宝钢,绝不仅仅是为了1年多生产几百万吨钢,而是要迅速缩短我国钢铁工业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满足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从诞生那天起,宝钢就承担了这样的使命。因此,宝钢把产品定位在国内不能生产或生产达不到要求的产品上,并从此确立起在市场竞争中的品种质量优势。

        一路走来,宝钢一直致力于研发生产国内市场紧缺、替代进口的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产品,严格苛求的精神品质已高度凝炼成宝钢的钢铁精品战略,成为宝钢保持竞争优势与生俱来的基因。

        宝钢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产物”,年届不惑的宝钢,与改革开放同龄。经过40年来的艰苦创业、持续创新,宝钢创出了世界一流业绩,建成了世界一流企业,引领中国钢铁工业走上了现代化发展之路,开创了中国钢铁工业发展的新模式,走出了一条中国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的改革发展之路。

        40年,宝钢始终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属于它的使命和担当,宝钢取向硅钢的发展,已然成为我国钢铁业自主创新道路的缩影。宝钢人用行动履行了“建好一个宝钢、上交一个宝钢、输出一个宝钢”的承诺,用事实印证了邓小平同志当年的决断——“历史将证明,建设宝钢是正确的。”

相关文章

  1. 主办单位: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邮编:200125 电话:23111111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9:00~18:00点

  2. 沪ICP备2021016245号-2

    沪公网安备号:31011502003506

    政府网站标识码:31000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