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届华交会已经拉开帷幕,位于新国际博览中心的展览现场,又一次迎来一拨又一拨客商。解放日报记者发现,与以往不同的是,拖着拉杆箱穿梭在展厅内的“买手”,除了一张张“洋面孔”,也多了不少国内采购商。经过金融危机的洗礼,外贸环境发生了巨变,在各类成本压力和外销市场恢复缓慢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外贸企业选择转向内外两个市场并重的策略。
“从去年到目前,成本上升带来的压力越来越明显”,杭州锦弘贸易公司的营业担当林元峰坦言。据了解,该企业过去主要为日本企业来样代工高级围巾等产品,一部分产品进入了较高端的日本商场,经营利润比较可观。但随着去年国际市场原材料成本轮番上涨,生产围巾所用的棉、毛等天然原料,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大幅涨价,同样的商品,利润有所削薄。而与锦弘公司合作的日本客户考虑到综合成本和当地市场承受能力等方面的因素,调整了产品的种类。“过去日本客户向我们订的一律是最高档次的产品,如今却调整为中高档次产品”,锦弘公司的另一位员工表示,海外客户这般策略转型,使得他们企业的利润明显降低,“毕竟,高档产品的附加值要比中档的高很多。”
同样是做围巾生意,上海风格服饰有限公司就选择了出口与内销两条腿走路的生存新模式。该公司员工周小姐表示,过去企业全部产品出口,年出口额将近1000万美元。但经过了经济金融风暴,外国市场的需求已经不能完全消化企业产能,“原材料成本再一上涨,外贸的订单量和利润率就更难控制了”。目前,公司生产的手编和针织手套、帽子、围巾等产品,一部分继续出口北美、欧洲等传统市场,与此同时,也有部分投向国内市场,“在上海本地的商场、超市,也能买到我们公司产品。”
采访此次华交会不难发现,在许多中国外贸企业的心目中,此轮经济金融危机更像是一个分水岭。国际市场需求量减少了,或者转移到其他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出口国家和地区去了;与此同时,国内市场的购买力在不断提高,对高品质商品的消费群体也在逐步扩大;另一方面,近年在经济转型中强调减少出口依赖,对出口退税等相关优惠政策会突然变化的担心也笼罩在许多外贸业者心头。这些因素都在推动着外贸企业,是时候认真思考转型了。
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内销市场上的消费者,可以越来越多地买到质量堪比高档出口产品的商品。以往专营出口男士衬衣的上海三大国际服饰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过去公司采购全进口面料生产高级衬衫,向美国和加拿大出口,现在则开始筹备在国内一线城市的加盟店和商场专柜,“定位上还是坚持高端,用最好的面料,定价在每件800元到1200元人民币左右,如果是量身定制,则为1500元起。”
来源:中国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