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经信软(2010)117号
各相关单位:
为贯彻落实“两化融合”的国家战略,促进工业软件发展,优化软件产业结构,服务高新技术产业化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产业集聚、规模扩展和能级提升,根据《关于加快推进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实施意见》和《上海推进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化行动方案(2009-2012年)》,我委制定了《上海市振兴工业软件专项行动方案(2010-2012年)》,现予发布,请认真组织实施。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二○一○年三月十九日
上海市振兴工业软件专项行动方案
(2010-2012年)
工业软件,包括嵌入式软件以及工业领域产品研发、协同生产、在线检测、流程监控等环节的各类应用软件,具有广泛采用模拟仿真技术和多学科交叉的技术特征。
为充分发挥上海产业基础雄厚、科技资源密集、综合实力领先、要素流动迅捷等优势,贯彻“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国家战略,落实国家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抓住发展机遇,服务高新技术产业重点领域,促进工业软件发展,优化软件产业结构,摆脱目前国产工业软件关键核心部分大多依赖引进国外技术、发展水平不高的局面,实现产业集聚、规模扩展和能级提升,增强上海产业综合竞争力,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根据《关于加快推进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实施意见》和《上海推进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化行动方案(2009-2012年)》精神,特制定《上海市振兴工业软件专项行动方案(2010-2012年)》。
一、指导思想
完善工业软件发展环境,加强技术攻关,拓展应用领域,鼓励软件企业贴近行业用户需求,开发出具有竞争力的工业软件;鼓励工业企业应用工业软件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自身信息化水平,以应用促发展;鼓励科研院所开展工业软件技术攻关,打破国外技术垄断;瞄准世界先进水平和关键环节,在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全面提高本市工业软件的研发能力,形成自主的工业软件体系,实现产业提升的跨越式发展。
二、工作目标
加大软件开发环境(SDE)的研发,提高软件企业开发效率,打造集研发设计、生产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工业软件产业基地。以应用促发展,推进工业软件的广泛应用,提升本市重点领域的产业优势地位。到2012年,实现工业软件经营收入600亿元,占同期全市软件经营收入的1/3,培育5家超10亿元的重点工业软件企业。
加快实现高精度低功耗微型智能传感器、可编程控制器(PLC)、工业计算机(IPC)控制、智能制造工程、虚拟工厂模型和仿真平台等技术的突破,提高工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到2012年,本市工业产品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软件配套率达到1/3,成为重点领域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支柱。
推进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辅助制造(CAM)、辅助工程(CAE)、辅助工艺(CAPP)、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PLM)、数字控制(NC)、模拟仿真、检测监控等技术的广泛应用,提高工业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到2012年,本市重点领域的骨干工业企业普遍利用信息技术实现设计研发数字化、制造装备智能化、生产过程自动化和经营管理网络化。
三、重点领域
在智能电网、民用航空、重大装备、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制造、汽车产业、船舶产业、海洋工程、石化产业、钢铁产业领域,实现工业软件开发应用的重点突破。具体是:
1.智能电网。加快智能电网中高级计量体系和需求侧管理系统,包括电力电子设备在内的高级配电系统、电网监控与管理系统、高级电力资产管理系统、电力储能技术、集成的通信系统以及决策辅助系统的研发与应用。
2010年工作重点:在智能电表、用户端智能管理系统、智能输配电技术、高级电力调度系统、分布式智能电网管理平台、集成通信系统以及家域网等关键技术上获得突破。
2.民用航空。加快发展满足适航标准要求的航空机载电子设备及其相关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应用系统,提高机内外照明设备设计制造工艺,推进航空电子产品、信息服务产品和射频识别(RFID)技术在航材管理中的配套应用。
2010年工作重点:在支线飞机、干线飞机的数字化研发设计和制造技术上有所突破。推进大部件装配自动对接技术、分布式电缆测试技术、飞机总装数字化检测系统的研发与应用;推进座舱显示系统(CDS)、模块化核心处理系统(IPS)、A664网络系统、飞行管理系统(FMS)、中央维护系统(CMS)、综合信息管理系统(IDMS)、飞机环境监视系统(AESS)等的研发与小批量生产。
3.重大装备。
⑴轨道交通。重点发展信号系统、综合监控系统、国产化城市轨道交通运行控制系统的研发和产业化,支持基于调压变频控制(VVVF)技术的轨道交通牵引系统的研发和产业化,推进交通电子产品在轨道列车上的配套应用。
2010年工作重点:加快信号系统(CBTC)的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加快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城市轨道交通数字化信号系统,突破车载自动控制系统(ATC)核心技术,形成基于分布式技术、多专业集成技术的地铁综合监控系统的自主研发及其产业化能力;推进屏蔽门自动控制系统、自动售检票系统、站台自动控制系统、无人驾驶系统的产业化,形成完整的列车信号系统技术集成和产业化体系。
⑵电站设备。重点开展大型电站主设备数字化设计和集成制造技术研发,推进电站自动控制、反应堆保护的核电站全数字化仪控系统和电站设备制造执行系统(MES)应用,优化电站设备数字化设计研发环境,实现部分产品(核级调节阀与电动执行机构、数字化控制棒控制设备、核电站爆破阀控制专用设备)的三维实体造型设计模块化、变形设计技术和并行设计。
2010年工作重点:在引进消化吸收AP1000技术的基础上,研究开发反应堆堆内测量和堆外核测量系统;支持基于变速恒频控制、风力发电机变频及并网技术的风电综合控制和监控系统开发;以整机机组和EPC项目带动火电自动化控制系统、IGCC燃机仪控系统研发,支持100万千瓦DCS控制系统研发,完成火电辅机系统自动化控制集成。
⑶数控机床及机电一体化设备。重点研究开发新一代工业机器人、大型装备专用智能化控制系统和基于实时以太网现场总线的中高档数控系统,推进数控机床、高速电梯、智能印刷设备、新型纺织机械等机电一体化设备产业化。
2010年工作重点:在制造工程智能装备数控系统集成、虚拟工厂模型和仿真平台、协同设计制造技术及控制系统、全数字交流伺服驱动系统、电液伺服试验机、大型装备维修维护与大修(MRO)支持系统等重点领域有所突破。
⑷仪器仪表和自动控制。重点开发在工业环境下可靠运行的各种现场总线模块、无线温度变送器、无线压力变送器、无线数据采集和处理系统产品,形成完整的生产过程在线检测、网络控制自动化系统解决方案。
2010年工作重点:在具有数字网络管理功能的电工仪器仪表、基于现场总线技术的智能化仪表和执行器、生产与能源优化及污染物排放监控管理信息系统等重点领域有所突破。
4.生物医药。重点支持6个产业基地的技术情报收集、检索分析与产业化信息系统建设,提高现代中药、化学药、生物制品、医疗器械和医药服务外包领域的各类专业平台服务能力,构建跨地区信息资源网络体系、零售连锁网以及与现代物流配送要求相适应的信息化系统,吸引一批承揽境外大宗精密医疗器械和电子设备的外包业务订单的医疗器械研发外包企业,扶持一批从事生物仿制药研发的企业承接国际间产业转移与药品代工服务。
2010年工作重点:以专业服务平台为依托,在药物、医疗器械、医用耗材和新型体外诊断仪器、试剂等方面,搭建产业基地与医疗卫生机构的信息资源协作平台,突破临床服务资源信息不足对研发创新国际化的制约、医药商业模式创新不足对医药产业化的制约、医药创新收益分配机制不合理对研发创新积极性的制约,破解医药区域审批政策、生物检验检疫模式、研发创新收益分配机制等产业政策瓶颈。
5.电子信息制造。加快电子信息终端的嵌入式软件研发和应用推广,支持基于新一代通讯技术的电子信息产品产业化升级。
2010年工作重点:发展3G终端、智能手机、手机电视、移动导航设备、平板电视机、机顶盒、视听设备、微投影设备等终端产品中的嵌入式软件的研发和产业化。
6.汽车产业。在车身控制系统、车载信息服务和智能交通领域优先发展与自主品牌汽车和新能源汽车开发相关的工业软件,包括动力控制、底盘控制、车身电子控制、车载电子系统等;推进动力总成控制系统、线传操控等核心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的产业化,构筑供应商协同设计、汽车零部件全球供应和采购平台。
2010年工作重点:在汽车电子控制器嵌入式软件、智能车灯控制系统(AFS)、车身电子控制领域实现技术突破,推进车载导航动态信息系统、胎压监测系统(TPMS)、不停车收费系统(ETC)和具有网络通信功能的智能交通产品及其服务的产业化。
7.船舶产业。加强主机控制、定位导航、全球通信,自动识别(AIS)、运行操纵、机舱自动化等方面的自主研发,突破发达国家对船舶电子关键设备和系统的技术垄断;推广应用数字化船舶设计制造平台和造船虚拟企业系统(CALS)。
2010年工作重点:建设基于产品数据管理(PDM)的船舶协同设计制造系统,实现规范化的协同研发、并行设计;推进国产船舶电子装备和信息服务产品的配套应用。
8.海洋工程。发展油气勘探开发装备的数字化设计制造技术、深海潜器的通讯系统、超大型海洋浮式平台(VCFS)控制系统,建设油气开发装备的公共技术平台。
2010年工作重点:加快研发基于项目数据管理(PDM)的海洋装备协同设计制造系统,服务临港海洋工程配套产业积聚区建设,提高国产电子装备的工程配套能力。
9.石化产业。加强核磁共振分析(NMR)、微波、近红外光谱分析等化工测量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推进集成化的生产执行系统(I-MES)和生产过程产品质量监控系统的应用。
2010年工作重点:加强工艺流程的仿真技术研发;推进实时在线连续的产品质量、成分分析系统应用;推广动态信息网络,加强危险化学品安全监控管理。
10.钢铁产业。加强轧钢自动化过程中的通信和控制技术研发,推进关键设备核心部件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PLM)、制造执行系统(MES)应用,促进供应链上下游全面协作。
2010年工作重点:以制造执行系统(MES)为核心,实现向企业资源规划(ERP)延伸和向计量检验的功能扩展,在引进吸收分类编码技术(MIC)的基础上,形成自主创新的产销一体化系统。
四、工作举措
1.聚焦重点项目,加大支持力度
将工业软件列入“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二五’规划”重点支持发展领域,结合高新技术产业化专项工作,优先落实工业软件项目;在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中设立振兴工业软件专项,重点支持工业软件的开发与应用双方开展联合技术攻关、标准制定、人才培训、应用示范等项目。
2.完善配套政策,加强组织协调
鼓励对工业软件成果进行软件产品登记,登记后享受相关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工业企业的软件开发部门从原企业剥离,转向产业化发展,成为独立法人实体,凡符合软件企业、系统集成资质认定条件的予以优先认定并享受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各区县根据本区域工业产业发展定位、特点与优势,制定有针对性的支持配套政策,建立支持工业软件发展的市、区两级联动机制。发挥企业、专业机构、行业协会的作用,积极开展供需交流、专业服务和技术攻关等工作,营造以企业为主、政策引导的协调推进机制。
3.推动产业联盟,深化行业标准
依托本市骨干企业,建立面向行业的工业软件工程中心,符合条件的优先推荐认定为各级企业技术中心,享受相关优惠政策。推动骨干企业、专业机构、行业协会、产业园区、重点高校、科研院所多方参与组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产业联盟,围绕产业重点,开展工业软件规范标准研究、技术攻关和产业化推广。在工业软件开发、系统集成、产品定型等方面迅速形成优势,深化工业软件技术内涵,提升应用服务能级。
4.鼓励技术创新,注重知识产权
以企业为主体,推进产学研用合作,鼓励企业形成与重点产业发展相结合的研发创新机制,重点在设计研发数字化、制造装备智能化、生产过程自动化、经营管理网络化、工业软件开发与行业应用标准等方面,开展共性关键技术研发。营造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引导、教育、服务、协调、奖励环境,鼓励企业进行工业软件著作权(产品)登记、商标注册、品牌推广和专利申请,推荐申报知识产权示范企业。
5.强化人才培训,构筑人才高地
在企业信息技术应用系列培训教材的基础上,依托各类专业院校、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搭建知识服务平台,组织实施面向工程师、经济师、会计师、信息管理师序列的专业人才信息技术知识更新工程。以骨干企业为重点,培养一批具有战略思维的复合型人才和熟练的工业软件开发与应用人员,形成结构合理的工业软件开发、应用人才梯队,切实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
6.加强基地建设,完善专业服务
在全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总体规划和布局中,依托区县和骨干企业,重点建设一批具有行业特色的工业软件产业基地,重点加强产业基地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快受理并认定一批以工业软件开发、验证测试、产业融合孵化为基本内容的公共服务平台,重点支持产业基地内的工业软件企业发展,并吸引国内外企业落户。
7.树立应用示范,推进合作交流
围绕产业发展重点,开展工业软件应用示范,做好重点项目的组织落实、跟踪管理、示范推荐,开展工业软件的技术交流活动,展示国内外在技术、产品、理念等方面的先进成果与发展趋势,定期评选表彰成功案例、优秀产品、有突出贡献的项目团队和先进个人,形成以工业软件开发应用为核心载体的社会示范带动效应。